yL23411永利 - (集团)官网登录

《秋声赋》里听天籁
  • 作者:张垲堎
  • 发布时间:2025-09-24
  • 来源:交投物流


当欧阳修在滁州醉翁亭畔铺开素笺,笔尖蘸满秋意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篇《秋声赋》会化作千年不散的云雾,萦绕在每个中国文人的秋日长梦里。我常在寒露时节重读此文,总觉满纸墨香里藏着一片银杏林,每片落叶都镌刻着天地对生命的私语。

欧阳子以"悚然"起笔,将秋声化作无形的利剑,劈开盛夏的帷幕。那"初淟淟而雨霁,忽飒飒而飘风"的骤变,何尝不是生命对时光的惊觉?当"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静夜被秋声刺破,我们忽然听见草木在风中簸荡的喘息,看见山川在月光下褪色的苍老。这种震撼,恰似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死生亦大矣"时的战栗——原来天地亘古的呼吸,始终与人间悲欢同频共振。

最妙是文中"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的喟叹。欧阳公将秋声拟作刑官,说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却又在"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诘问中,显露出对生命本质的洞彻。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旷达,二者虽隔千年,却在秋声里完成了精神的唱和。文人笔下的秋,从来不是简单的时序更迭,而是借草木枯荣叩问存在的意义——当春华终成秋实,当繁华归于萧瑟,我们该如何安放这颗在时光长河中漂泊的心?

赋中"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诘问,恰似一记木鱼敲在浮世人心头。我们总爱将人生的失意归咎于时运,却忘了"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的自觉。苏轼在《赤壁赋》中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欧阳修亦在秋声里参透"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困顿。两位文豪不约而同地将目光从外境转向内心,在秋声的轰鸣中听见灵魂的震颤——原来真正的萧瑟不在风中,而在人心对无常的抗拒里。

合卷时,窗外的桂花正簌簌飘落。这细碎的声响,与千年前的秋声何其相似?欧阳公笔下的"鏦鏦铮铮",东坡词中的"梧桐叶上三更雨",乃至陶潜"叩门拙言辞"的秋夜,都在提醒我们:秋声不是自然的独白,而是天地写给人间的长信。当我们学会在落叶的弧线里读懂时光的笔锋,在寒蝉的绝唱中听见生命的礼赞,方知秋声赋里藏着的,原是整个宇宙对人间最温柔的告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