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防空警报再次划破长空,这段始于1931年的伤痛记忆,已在中国大地上回荡了94载。九一八纪念日的制度化,折射着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坚守,它如同一个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警示坐标,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过去,珍视和平。
九一八之所以刻骨铭心,首先因为它是民族命运的转折点。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却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后以此为借口攻占沈阳。短短四个月间,1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惨痛的国土沦丧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比欧洲战场早了8年,让中华民族率先陷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更深层的痛,源于不抵抗带来的屈辱与抗争火种的萌发。面对日军的侵略,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国土迅速沦陷,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屈辱历史。然而,不屈的中华儿女并未就此屈服,马占山江桥抗战、杨靖宇林海游击战,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日军记载1935年其伤亡达5.4万人,这一数字见证着抗战的悲壮,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屈辱与抗争的交织,成为了民族觉醒的催化剂,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决心。
如今,警报声每年都会响彻全国,这是对“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有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定位让这段记忆超越了国耻的范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警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3500万抗战伤亡同胞的巨大代价为警醒,让我们明白:唯有自强,方能守护和平。这便是九一八事变穿越时空的深刻意义,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