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纪录片影评二
很多人都认为《棒!少年》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纪录片。首先在题材上,作品十分具有时代性,拆迁这一正在实施的政策线索贯穿在全片,既增强了真实感和代入感,又作为棒球队发展的线索又制造了故事矛盾和冲突点,让整个情节起伏不断,不断拆迁的市郊让棒球队面临场地难题,也不断推动着棒球队的故事向前发展,牵动着观众的心。
棒球队的大故事中,导演着重选择了两个孩子进行个人故事的延展,一个是胆小瘦弱的梁正双,一个是胡闹倔强的马虎,从性格上两个人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但毕竟棒球队中的少年群体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双和马虎之间也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家庭环境,这两个孩子也代表了棒球队少年们的群像。梁正双母亲生下梁正双和他的哥哥后就离家出走了,小双父亲脑溢血身亡,兄弟俩面临有一个要被送走的抉择,小双因身材瘦小被留在了大伯身边,后面小双的大伯又患上了癌症,把这个少年推向了内心绝望的制高点。马虎的父亲爱喝酒,因为酒后家暴马虎的母亲也早早离家,父亲外出打工,后妈承担不起母亲的责任,马虎变成了叛逆而又孤独的融入不进集体的问题少年。两个孩子在队里的成长随着记录的进度被不断关注着,牵动着大家的心,许导将视点聚焦到这两位少年的身上,表现少年在爱心基地与棒球相伴,一起成长,增强了作品代入感和表现力。
强棒天使创始人孙岭峰在采访中讲,“谁说贫困小孩不能是天才”,每个少年都是金子,每个少年都要发光,70岁的“师爷”和几个教练日复一日陪着孩子们训练,给人又当爹又当妈的感觉,辛酸中又带着感动和温暖,几个男人、一群少年和棒球运动一起,组成了这个充满希望的了不起的爱心基地。导演很有技巧的加入了一个元素——冷。小双马虎和其他基地里的少年多次提到天气冷、感觉冷。是天气带给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也是一种隐喻,隐喻孩子们内心的孤独,而每次说完冷教练们都会出来照顾孩子们,总能在少年们需要帮助,需要照顾的时候站出来。
片子不仅仅是主题上有意义,视听语言上也很考究。片子的音乐选用很有意思,一开始在坟地,不入流的激情背景音乐乍一听不合情理,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符合片子所记录的棒球运动的体育风格。影片中有一段马虎被教练吐槽的画面,马虎因为不好好训练扰乱秩序被“师爷”叫到一边罚站不准参加训练,这件事被导演用正反打的镜头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安排了声画对立的声音处理方式,“师爷”对马虎的批评不满,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在马虎一脸不屑画面中,加上马虎自己的口头反击,明明是现实中有一段距离的空间里,原本听不见对方说话的两个人,被视听技巧处理后呈现出一种较劲的感觉,双方又是有悬殊身份、年龄差距的马虎和“师爷”,一种诙谐感油然而生,平淡的纪录片里就这样曾加了很多幽默的元素,缓解了紧张气氛又调动了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
影片设立了开放式结局,一个远景长镜头,瘦小的小双独自跑上山坡来到大树下,显得他更加孤独弱小。下一幕大伯单薄的背影同样孤独的坐在山坡下的石头上抽着烟,日落西山的氛围把作品结尾渲染的十分悲情,随着小双对着大伯的一声“大伯,你不能扔下我不管”的呐喊,影片带着未知和悲伤结束。其实生活本来就没有结局,日复一日的车轮式前进,这才符合对于少年记录的主题。就此留有疑问,不知道二伯的身体情况是如何发展的,不知道小双归没归队,不知道马虎到底有没有变得有规矩,是不是安定了自己要努力训练的心。
我认为这也是纪录片难能可贵的魅力,因为真实,没有人会知道生活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焦急又期待,可事情的发展进度只能和记录的时候一样,跟着时间的脚步慢慢走,这才是纪录片的独特味道,对于未知想得却不可得,才能在观看过后真切体会到富有生活化逻辑的记录的魅力。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还仅仅是听说过,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被充满活力的画面色调和满是少年朝气的画面内容所吸引,为少年们的成长故事所动容,被爱心基地发生着的对少年们的救赎和帮助所感动。棒球在这里不止是一项运动,而是孩子们的希望。孩子们打的也不止是棒球,是在向不公命运挥棒,一棒一棒打出自己选择的光明未来。把如此有意义的一个群体生动地展现给观众,这才是纪录片的意义。
他们会打很多场比赛,但和命运打的这一场,是最硬的一仗。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