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到了兰小欢所著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是继《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6个拿来就用的企业文化建设工具》后,最喜欢的一册书,可读性非常强,即使经济小白也读的很愉悦,鉴于还没有“全书完”,仅结合岁末年初各项计划、安排引申几点个人思考。
一是理论学习不该偏爱。国内刑法在有两大主流理论,一个是张明楷老师坚持的行为无价值论,另一个是周光权老师坚持的结果无价值论。两大学派理论对诸多具体问题有不同看法,研究者一定要选择一个以明确自己在谈论刑法时的立场。本科阶段的应试,我使用行为无价值论,甚至不敢多了解结果无价值论,怕搞混,等到再也不用考试,发现理论之间可能会有主流,但应该没有对错,无论哪个学派,都要学习对方观点,将来辩论的时候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说,要看到不同理论之间的共同之处,抓住共同点才能够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二是何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扁平化管理,能够提高效率,原因之一在于即使是最高上级也能掌握不少基层信息,预想一下,缺少基层信息会发生什么事?比如基层不想办某事,除了拖一拖,还可以把皮球踢给上级,频繁请示,上级没有信息优势,最终就会不了了之。信息优势是权力运作的关键,越往基层,信息优势越明显。这仅限于上面管理下面。反过来,下面想向上请示做某事,同样面临信息劣势,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做好对上对外沟通,对下对内传达部署所谓“分内”之事了。
三是工作靠谱、到位的人做了什么?靠谱的反面就是“反馈黑洞”,一个事交代下去,除非你问,否则再也不知道进展如何、困难如何、预期如何...除了执行人工作意识不强外,还有上下之间缺乏沟通、请示、汇报等动作,缺一点信任。沟通某事,总是没结果,无功而返,出了门还是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干,再有这种事的时候,脑子不自觉思考这门能不能敲,这事能不能聊。良好沟通,提供情绪价值,不止解决了眼前的事,还为搭建沟通桥梁添砖加瓦。良好沟通的前提是目标一致,愿意为了完成目标放弃一些琐碎,而目标能否一致又与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要素密不可分。企业文化落地,内耗也能减少。
非常同意马云提出的灵魂拷问:“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放弃什么?”放在哪个节骨眼儿都适用,遇到岔路口了,问问自己;想开拓市场想争取资源,问问自己。有些时候,看到别人或别的企业有缺点缺陷,别着急指正,这可能是他上升过程中放弃的那点东西,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要不停放弃、捡起,才能收获、强大。